久久久精品亚洲,狠狠色图,美女被人操网站,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vr,22伊人开心综合,欧美一区大片,亚洲综合在线成人

咨詢律師 找律師 案件委托   熱門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東 廣東 天津 重慶 江蘇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詢網(wǎng) 法律咨詢 律師在線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網(wǎng)首頁 >> 資料庫 >> 論文 >> 刑法學 >> 查看資料

涉及民間借貸違法犯罪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

發(fā)布日期:2013-09-10    文章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內(nèi)容提要】在辦理非法集資犯罪案件的過程中,我們應從犯罪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集資行為方式、集資對象等方便進行考察,以界定行為所針對的對象是否為社會不特定對象。在對非法集資犯罪行為人非法占有目的進行認定時,要走出以犯罪結果為依據(jù)的客觀歸罪誤區(qū),堅持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應當界定非法集資犯罪行為贓款的范圍并明確追繳主體及其職責。非法集資共同犯罪的正犯包括集資人本人以及與集資人共謀并通過各種形式分得贓款的行為人。放任犯罪結果發(fā)生的下線人員屬于集資詐騙罪的幫助犯,對不知資金獲取人存在詐騙故意而將非法吸收的公眾存款轉(zhuǎn)貸給詐騙行為人的下線行為人,應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論處。
【關鍵詞】民間借貸 非法集資 社會不特定對象 非法占有目的 共同犯罪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些非法集資類犯罪的案件層出不窮,且涉案金額巨大,社會影響惡劣。而在這方面,浙江溫州這座曾以溫州模式而享譽世界的中國城市因為民間借貸引發(fā)的經(jīng)濟糾紛、企業(yè)倒閉以及嚴重刑事犯罪問題而被推到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統(tǒng)計資料顯示,自2011年以來,僅僅一年多的時間,溫州地區(qū)至少有10名從事資金掮客行業(yè)的人自殺,200名以上企業(yè)主和放貸人回避出逃。2011年下半年以來,僅龍灣區(qū)一個區(qū),因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800余家民間擔保、寄售行、投資公司等已基本停業(yè),全區(qū)倒閉企業(yè)39家,企業(yè)主出逃41人,涉及資金43億元,放高利貸的放貸人出逃21人,涉及資金35.9億元。另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011年下半年至今,溫州市公安機關共立案偵查非法集資類犯罪案件105起,涉案金額128億元,涉案犯罪嫌疑人144名,目前已刑事拘留107人[1]。從最近溫州地區(qū)集中爆發(fā)的非法集資類刑事犯罪的案發(fā)情況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和貸款詐騙罪這三類案件占據(jù)民間融資引發(fā)刑事案件之主體,犯罪分子通過非法手段斂取巨額資金后,或因投資于高風險領域而嚴重虧損,或因揮霍而消耗殆盡,致使廣大民間投資者(貸款人)蒙受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不僅如此,還引發(fā)了故意傷害、非法拘禁和聚眾哄搶等暴力討債犯罪行為,對金融、經(jīng)濟秩序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造成了嚴重危害。因此,必須對民間借貸違法犯罪行為實施嚴厲的打擊,然而,司法機關在辦理因民間借貸引發(fā)的違法犯罪案件過程中,面臨案件多,辦案壓力大,取證難,法律規(guī)定不具體等一系列問題,在定罪、量刑、涉案財產(chǎn)的處理等環(huán)節(jié)急需理論上的進一步明確和指導。有鑒于此,筆者以溫州地區(qū)為背景,綜合分析該地區(qū)司法機關在辦理因民間借貸引發(fā)的違法犯罪案件過程中遇到的定罪和量刑問題,以期對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一、社會不特定對象的理解與界定問題
  通常認為,非法集資犯罪行為包括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和集資詐騙犯罪兩種情形,這兩類犯罪行為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向社會公眾,亦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資金是否來源于社會不特定對象是非法集資行為與合法的民間借貸以及一般的詐騙犯罪行為相區(qū)分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在司法實踐中,究應如何界定“不特定對象”就成為對非法集資犯罪行為準確定罪和量刑的前提和基礎。事實上,司法實踐中,因?qū)?ldquo;何謂社會不特定對象”的界定不準,而將詐騙罪誤判為非法集資犯罪行為,或者將非法集資犯罪行為錯判為詐騙行為,甚至將合法的民間非正規(guī)融資行為與非法集資行為相混淆的例子并不鮮見[2]。
  “社會不特定對象”是與“社會特定對象”相對應的概念,在司法實踐中,“社會不特定對象”一般是通過對“社會特定對象”進行排除的方式加以認定。“社會特定對象”是社會公眾中的一個特定范疇,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標準將“社會特定對象”從社會公眾這樣一個坐標系中予以固定和明確,例如年齡標準、職業(yè)標準、地域標準、血緣關系標準等等,劃分標準不同,“社會特定對象”的范圍也會因之而產(chǎn)生差異。由此可見,“社會特定對象”是一個外延不確定,標準不明確的概念。在筆者看來,在對“社會不特定對象”進行認定時,要跳出其范圍是否確定的思維定式,而應該從刑法規(guī)范的目的出發(fā),考察具體案件中的劃分標準是否與非法集資犯罪的立法目的相契合?;诖耍P者認為,作為非法集資犯罪構成要件之“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是指行為人的集資行為不是針對特定對象,或者盡管表面上看是針對特定受害人而為,但行為人的主要目的在于聚集資金,至于集資對象之是否特定、人數(shù)之多寡在所不問。具體而言,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定:
  其一,考察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倘若行為人只以聚集資金為主要目的,不在乎獲取資金的渠道、來源,亦即資金來自何人之手并不重要,只要能吸收到自己手里即可。這種情況就可以認定為其吸收資金的對象是社會公眾。
  其二,考察集資行為方式。非法集資犯罪行為所面臨的對象為社會不特定對象,因而在行為方式上一般表現(xiàn)為行為人向社會公眾散布集資信息,希望引起不特定人的注意,進而作出投資或貸款決策。向社會散布信息直接表明行為人主觀上存在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故意,至于最后“上鉤”的被害人人數(shù)之多寡,與行為人是否存在親朋關系,不影響行為性質(zhì)的界定。是否向社會公眾散布信息是非法集資犯罪行為與合法民間借貸和普通詐騙罪相區(qū)分的重要標準,尤其是行為結果難以辨別的情況下,是否向社會散布信息就成為它們之間相區(qū)別的關鍵要素。實踐中,很多犯罪行為人為了逃避法律制裁,作案手段日趨隱蔽化,往往難以辨別其是否采取了向社會散布信息的行為方式。例如有的行為人雖然只將集資信息告知特定對象,但在其吸收資金的過程中,接受集資信息的特定對象已將該信息傳播給范圍廣泛的社會不特定人員,信息受眾面很廣,并且最終的受害人也遠遠超出當初的特定對象,這種通過特定對象變相散布信息的情況符合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散布信息的方式。
  其三,考察集資對象。社會不特定對象,在某種意義上等同于“社會陌生人”,也就是說,倘若行為人集資對象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或者其他熟知的人,就不能認定為面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換言之,如果集資對象中的多數(shù)已突破行為人的親友熟人圈,就可以認定為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
  總之,在認定集資行為是否針對社會不具體對象時,應該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考察,只要滿足任何一個方面,就可以作出認定?!缎谭ā分砸?guī)定非法集資犯罪行為針對的對象是社會公眾,主要基于如下考慮:首先,從犯罪的主觀方面看,行為人具有擾亂金融秩序或非法占有他人財產(chǎn)的主觀故意。行為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往往通過發(fā)布虛假的投資信息或者故意夸大回報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而行為人親朋熟友之外的社會公眾由于信息不對稱,再加上其投資風險意識的欠缺,很容易成為受害人。而特定對象如集資行為人的親朋熟友由于與行為人之間存在穩(wěn)定的社會交往關系,在信息的獲取和甄別方面具有很大優(yōu)勢,能夠?qū)Y者的信用以及人品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并在此基礎上作出理性的投資決定,而且還可以對資金的去向和使用狀況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其次,從危害后果看,如果是針對特定對象的吸收存款行為,由于涉及的范圍有限,客觀上不會對金融秩序構成危害,如果行為人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應當認定為合法的民間借貸,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受民法調(diào)整。倘若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則可直接定性為普通詐騙罪。只有針對社會公眾的大規(guī)模集資行為,才會產(chǎn)生連行為人本人都難以預料的巨大的危害性,一旦資金鏈斷裂,所波及的受害人不僅僅是投資者,甚至會引發(fā)整個社會經(jīng)濟秩序和金融秩序的動蕩,嚴重危害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會引發(fā)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綁架等惡性暴力犯罪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不特定對象,也可以從行為人主觀上無法預測其集資行為可能輻射的范圍這方面進行界定。

二、集資詐騙行為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
  司法實踐中,由于非法占有目的是犯罪嫌疑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除非行為人主動交代其非法集資的目的就是將他人資金據(jù)為己有,或者有直接證據(jù)證明行為人集資時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非法占有的目的,否則,就需要通過對行為人的經(jīng)濟狀況、行為手段、后續(xù)表現(xiàn)以及集資款的使用、處置等方面的考察,推定行為人集資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由于事實推定既要依據(jù)所收集到的證據(jù),又要根據(jù)經(jīng)驗和邏輯,這就難免在不同訴訟環(huán)節(jié)不同辦案人員在認定具體案件上存在不同意見。另外,非法集資是一個動態(tài)持續(xù)過程,司法實踐中大量的非法集資案件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集資詐騙交織在一起的,行為人一開始僅是單純的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但當其資金鏈斷裂,出現(xiàn)資不抵債時,便產(chǎn)生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對行為人非法占有目的進行認定就成為司法實踐中處理集資詐騙犯罪行為的一大難點。
  根據(jù)現(xiàn)行《刑法》,集資詐騙罪的構成必須以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為要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成為區(qū)分集資詐騙罪與其他非法集資犯罪行為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的重要標準。所謂“非法占有目的”,亦即行為人主觀上希望將集資款據(jù)為己有,將集資款置于行為人本人或本單位的實際控制之下,并且可以任意地使用和處分[3]。根據(jù)傳統(tǒng)刑法理論,非法占有實質(zhì)上是想改變財產(chǎn)的所有權歸屬,實現(xiàn)行為人的不法所有[4]。在時間上表現(xiàn)為,行為人欲實現(xiàn)對集資款的永久控制;在權能上則表現(xiàn)為行為人對集資款原合法所有權的全面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刑法上非法占有與民法上的非法占有在內(nèi)涵上存在很大差異,民法上的占有是一種對財產(chǎn)的實際控制和管領的狀態(tài),財產(chǎn)的占有狀態(tài)雖然在法律上有時具有所有權公示的效力,但是占有和所有仍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非法占有人并不一定具有不法占有的目的。換言之,民法上的非法占有僅強調(diào)占有人對財產(chǎn)的占有缺乏合法的權利基礎,至于是否存在將財產(chǎn)據(jù)為己有的目的,需要結合占有人的主觀心態(tài)進行認定。而刑法上的非法占有是對他人合法所有權的一種破壞,行為人的目的旨在改變財產(chǎn)的所有權歸屬,獨吞財產(chǎn)上的所有權益。此外,集資詐騙犯罪中的非法占有,是行為人實施非法集資行為的一種主觀上的追求,而并非對集資款的一種實際控制狀態(tài),只有在犯罪既遂時,這種追求才能轉(zhuǎn)化為實際狀態(tài)。刑法要求某些財產(chǎn)犯罪的構成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旨在強調(diào)此類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以明確這類犯罪與其他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相關犯罪之間的界限。
  非法占有目的是對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描述,在犯罪構成要件體系中屬于主觀方面需要界定的要素,具有非直觀性、復雜性與隱蔽性,在司法實踐中往往很難認定。在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犯罪類型中,行為人的整個犯罪行為都是以取得對財產(chǎn)的非法占有為目的而實施的,其心理狀態(tài)可以外化為具體的客觀行為,因此,司法實踐中一般是通過行為來推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是,為了防止司法人員在犯罪認定過程中的擅權行為,立法應當對如何認定“非法占有目的”提供一個相對明確的標準。我國現(xiàn)行刑事立法并沒有對如何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出明確規(guī)定,為了指導司法實踐,最高人民法院先后發(fā)布了三個相關司法解釋,對如何認定集資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進行了解釋。
  首先是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1996年《解釋》”)。該《解釋》規(guī)定了以下四種“非法占有目的”的具體情形:(1)攜帶集資款逃跑的;(2)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3)使用集資款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4)具有其他欺詐行為,拒不返還集資款,或者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不難看出,1996年《解釋》在認定主觀占有目的時,重在強調(diào)集資款“無法返還”,至于造成無法返還的原因,則可以是很多情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說第(1)、(2)、(4)項基本上還能客觀地反映出行為人的非法占有意圖,第(3)項的規(guī)定,似乎與非法占有目的相距甚遠,因為僅從利用集資款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并不能推定出行為人具有將集資款據(jù)為己有的目的[5],例如行為人利用非法集資款從事制假售假活動,準備實現(xiàn)營利后再返還集資款,最終由于各種原因(如制假行為暴露)而無法返還。很明顯,此情形下行為人事實上并無非法占有之目的。以“無法返還”作為非法占有目的的判定標準,是對傳統(tǒng)刑法理論的挑戰(zhàn),反映出我國司法實踐的偏執(zhí)化趨向。
  其次是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的《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該《紀要》在1996年《解釋》的基礎上,結合實踐中出現(xiàn)的金融詐騙行為的新特點,進一步明確了“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相較于1996年《解釋》,《紀要》增加規(guī)定的情形有:(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5)抽逃、轉(zhuǎn)移資金、隱匿財產(chǎn),以逃避返還資金的;(6)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chǎn)、假倒閉,以逃避返還資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返還的行為。很明顯,雖然這些規(guī)定對司法實踐的指導作用更加充分,但總體上仍然貫徹的是結果歸罪和客觀歸罪的思路。例如第(5)、(6)項規(guī)定的多隱匿財產(chǎn)和賬目的行為,不能推定出行為人據(jù)為己有的意圖,而且第(5)、(6)、(7)項仍在強調(diào)“逃避返還”、“拒不返還”,其定性的落腳點與《解釋》并無根本性區(qū)別[6]。此外,(1)、(3)、(4)項均使用了“騙取”這一本身就內(nèi)涵“非法占有目的”意義的詞語,以此來認定“非法占有目的”,在邏輯上亦經(jīng)不住推敲。
  最后是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在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2010年《解釋》”)。與《紀要》相比較,該《解釋》刪除了“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這一種情形,并增加了三種情形:(一)集資后不用于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或者用于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與籌集資金規(guī)模明顯不成比例,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七)拒不交代資金去向,逃避返還資金的;(八)其他可以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此外,2010年《解釋》還明確規(guī)定,倘若行為人的部分非法集資行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只能對該部分行為所涉集資款以集資詐騙罪論處;倘若非法集資共同犯罪中部分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只能對該部分行為人以集資詐騙罪論處。2010年《解釋》延續(xù)了1996年《解釋》和《紀要》偏執(zhí)化的風格,尤其是其中的第(一)項,將不正當使用(而不是完全非法使用)集資款,并導致集資款不能返還的情形視為據(jù)以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情形,可謂在偏執(zhí)化的軌道上走的更遠,因為根據(jù)該規(guī)定,即便行為人主觀上并無據(jù)為己有的意圖,僅僅是不當使用,亦可構成集資詐騙罪[7]。
  綜上,在認定非法集資行為人非法占有目的方面,與刑法理論界“嚴格界定,慎重定罪”的觀點形成對比的是,司法實務界卻呈現(xiàn)出偏執(zhí)化和擴大化的發(fā)展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客觀歸罪現(xiàn)象泛濫和“非法占有目的”判斷標準的逐漸弱化。我們認為,對行為人非法占有目的進行認定時,要改變純粹的客觀歸罪的做法,堅持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在考慮犯罪結果的同時,結合犯罪嫌疑人供述以及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認定。具體而言,司法實踐中,應當認定以下情形屬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1)行為人吸收集資款后,攜款逃跑的;(2)行為人將主要集資款用于個人揮霍的;(3)行為人在根本沒有償還能力的情況下,向社會公眾吸收大量資金,并任意處分集資款,導致不能返還的;(4)未將集資款的全部或大部分用于當初宣傳或承諾的項目,而是被隱匿、轉(zhuǎn)移或私分的;(5)可以認定為非法占有的其他情形??偠灾?,在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要考慮到行為的客觀表現(xiàn)和危害結果,又要考察導致危害結果的具體原因,如果純屬客觀上的原因,例如經(jīng)營不善導致虧損或破產(chǎn)而無法返還集資款,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據(jù)此,行為人不當使用集資款、利用集資款實施違法犯罪活動以及暫時的隱藏集資款等行為表現(xiàn),都不能作為認定其非法占有目的的惟一依據(jù)。
  此外,在認定行為人非法占有目的時,還需要注意其他非法行為向集資詐騙犯罪轉(zhuǎn)化的問題。實踐中,很多行為人一開始并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是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但在集資過程中產(chǎn)生了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此時對其行為該如何定性就成為困擾司法實務的一個難題。實務界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集資過程中產(chǎn)生非法占有目的,可以改變整個集資行為的性質(zhì),換言之,應該對行為人的整個集資行為所涉及的集資款認定為集資詐騙所得,從而以集資詐騙行為論處;第二種認為,應當以非法占有目的產(chǎn)生的時間點為界,將整個集資行為分為兩個階段,只對行為人非法占有目的產(chǎn)生之后的行為及其集資數(shù)額以集資詐騙罪論處,此前的行為不構成集資詐騙,如果構成其他犯罪的,按他罪認定[7]。由此可見,按以上兩種觀點,同一案件會出現(xiàn)定罪和量刑上兩種不同的處理結果,按第一種觀點,只會出現(xiàn)集資詐騙罪一個罪名,而按第二種觀點,則可能出現(xiàn)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以及其他犯罪的數(shù)罪并罰。我們認為,根據(jù)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對此種行為進行定性時,應區(qū)分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不同主觀意圖分別認定,不能將集資過程中產(chǎn)生的非法占有目的擴及整個集資行為,否則,同樣會步入客觀歸罪的歧徑。因此,我們認為第二種觀點為可取,如果行為人在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非法占有目的,對該目的產(chǎn)生之前的行為定性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以非法占有目的而實施的吸收資金行為,以集資詐騙罪認定,從而構成數(shù)罪并罰。

三、其他問題
  (一)關于非法集資案件贓款追繳問題
  非法集資犯罪行為屬于涉眾型犯罪,被害人人數(shù)眾多,分布范圍廣泛,影響面大,贓款的追繳是受害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如果追繳不力,就會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甚至爆發(fā)群體性事件。
  首先,要界定贓款的范圍。非法集資行為的贓款數(shù)額是指行為人從被害人處所吸收或?qū)嶋H騙取的資金總數(shù)。由于在此類犯罪中,行為人會將部分籌集所得資金或騙取的資金用于支付中介組織或人員的中介費、手續(xù)費、提成,或者用于支付行賄有關國家工作人員,或者用后期集資所得款項支付前期向被集資人承諾的高額利息,因此,以上諸項應當計人贓款總數(shù)。但是案發(fā)前已歸還受害人的數(shù)額應當予以扣除。
  其次,要確定追繳主體。實踐中,非法集資犯罪贓款之所以追繳不力,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明確的追繳主體和職責,不僅立法對此沒有作出規(guī)定,法院在判決中也只是籠統(tǒng)地做出“依法對贓款進行追繳”的表述。因此,在司法實務中,由于主體不確定、責任不明確、手段滯后等原因,往往導致喪失最佳追繳時機,涉案群眾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為群體性上訪等危及社會穩(wěn)定事件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我們認為,贓款的追繳應屬偵查機關的職責范圍,確定非法集資款的數(shù)額是公安機關在偵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機關不僅要查清包括集資贓款數(shù)額在內(nèi)的犯罪事實,還要負責追繳贓款,以保護被害人的利益。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lián)席會議發(fā)布的《處置非法集資工作操作流程(試行)》規(guī)定的公安機關在處理非法集資工作中的職責包括:“受理單位或個人舉報、報案,移送的涉嫌非法集資案件,及時依法立案偵查;對非法集資活動單位或個人依法采取強制措施;依法查詢、凍結、扣押涉案資產(chǎn),最大限度挽回經(jīng)濟損失;協(xié)助省級人民政府做好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工作。”可見,公安機關應當通過查詢、凍結、扣押涉案資產(chǎn)等強制性措施,追繳贓款,挽回被害人的經(jīng)濟損失。當然,贓款的追繳必須在查清犯罪事實的基礎上,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和判決生效后的各個階段進行,直至全部贓款追繳完畢。
  非法集資犯罪中贓款的追繳其實就是一個刑民交叉問題,即行為人所實施的非法集資行為既觸犯了刑事法律,又涉及到被害人的贓款返還請求權民事法律關系。因此,非法集資犯罪行為的司法處置的重點一方面在于對被告人的準確定罪和量刑,另一方面在于使被害人的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我們認為,對于非法集資行為中的刑民交叉問題,應當遵循“刑事優(yōu)先原則”,即在非法集資產(chǎn)生的民事訴訟活動中,如果發(fā)現(xiàn)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中止民事訴訟,轉(zhuǎn)入刑事訴訟程序,公安機關查清涉嫌犯罪的事實并經(jīng)公訴機關審查起訴后,交由法院對非法集資犯罪行為進行刑事審判,再針對涉及的民事糾紛進行審理,或者在審理非法集資刑事犯罪的同時,附帶審理民事糾紛。“刑事優(yōu)先”的司法處理機制,有利于偵查機關通過強制措施防止行為人隱匿、轉(zhuǎn)移贓款,從而可以最大限度挽回涉案群眾的經(jīng)濟損失。
 ?。ǘ┕餐缸飭栴}
  溫州市檢察機關受理的絕大多數(shù)非法集資案件涉案金額少則幾百萬元,多則幾億元,如此大的涉案金額僅靠集資者本人力量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司法實踐中,大量非法集資案件是通過口口相傳,層層吸收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集資人本人處于“金字塔”的頂端,與底層的存款人并不必然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其吸收資金是通過“金字塔”的中間層級與存款人發(fā)生關系。對這些非法集資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行為人如何處理,司法實踐中亦有爭議。
  根據(jù)刑法上的共同犯罪理論,按照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可將共同犯罪行為人分為正犯、教唆犯與幫助犯[8]。正犯是指掌控和支配整個犯罪事實過程的人,而教唆犯、幫助犯雖然對犯罪行為的實施和犯罪結果的發(fā)生貢獻了心力,但是其行為不足以支配整個犯罪過程。因此,二者的主觀罪過以及所承擔的刑事責任輕重亦不相同。
  1.正犯
  我們認為,非法集資共同犯罪的正犯包括集資人本人以及與集資人共謀并通過各種形式分得贓款的行為人。
  首先,由于集資人處于非法集資犯罪案件“金字塔”結構的最頂端,其不僅實施了完整的非法集資行為,而且也是最終的資金獲取人,還在整個非法集資行為中發(fā)揮了組織作用。而且從主觀方面看,集資人具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占有他人資金的直接故意心理,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金融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結果,仍然不遺余力地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因此,不論從主觀心理,還是客觀行為看,集資人都是對整個犯罪行為擁有絕對掌控力的不折不扣的正犯。
  其次,除了最終獲取資金的集資人外,與集資人合謀實施非法集資行為,并從中分得贓款的行為人,例如中介人、下線行為人以及收取賄賂的有關國家工作人員,也應當以正犯論處。這些人不僅是犯罪的共謀人,而且共同參與實施了非法集資行為,并分得贓款。他們的行為與集資人一樣對整個案件的發(fā)生擁有支配力,因而應當被納入正犯的范疇。
  2.幫助犯
  在集資詐騙犯罪中,還存在一種主體,他們與最終資金獲取人不存在共謀,但是他們的行為與集資詐騙犯罪又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在事實上充當了將被害人的資金轉(zhuǎn)入資金獲取人手中的下線角色。我們認為,如果這些人在明知最終的資金獲取人沒有還款能力或者可能無意還款,仍將從被害人處吸收的資金轉(zhuǎn)貸給資金獲取人,應當認定他們存在放任集資詐騙犯罪結果發(fā)生的間接故意,這種間接故意與資金獲取人的直接故意相結合,同樣符合共同犯罪理論[9]。因此,我們認為,倘若有充分的證據(jù)證明下線明知資金獲取人缺乏還款能力或者還款意愿,依然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對該下線人員應以集資詐騙罪的幫助犯論處。當然,對不知資金獲取人存在詐騙故意而將非法吸收的公眾存款轉(zhuǎn)貸給詐騙行為人的下線行為人,應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論處,此時就不存在共同犯罪問題。

【注釋與參考文獻】
  [1]搜狐網(wǎng)。溫州107人涉嫌非法集資被刑拘[EB/OL].[2012—03—12].http://news.sohu.com/20120312/n337396616.shtml.
  [2]崔正軍,鄭德亮,金巖.非法集資若干問題研究[J].人民司法,1999,(6):41—42.
  [3]蘇惠漁.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389.
  [4]馬克昌.金融詐騙罪若干問題研究[J].人民檢察,2001,(1):5—8.
  [5]王立志.論集資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6):114—116.
  [6]周少華,董曉瑜.集資詐騙罪的司法認定[J].人民檢察,2010,(16):29—30.
  [7]侯婉穎.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偏執(zhí)[J].法學,2012,(3):23—30.
  [8]張明楷.刑法學[M].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15.
  [9]陳鵬鵬,王周.集資詐騙罪的認定問題[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2,(2):44—49.

【作者簡介】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人民檢察院辦公室副主任,法律碩士
【文章來源】《西南政法大學學報》第2013-2期
沒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發(fā)布法律咨詢 ,我們的律師隨時在線為您服務
  • 問題越詳細,回答越精確,祝您的問題早日得到解決!
發(fā)布咨詢
發(fā)布您的法律問題
推薦律師
朱學田律師
山東臨沂
畢麗榮律師
廣東廣州
高宏圖律師
河北保定
吳健弘律師
浙江杭州
陳宇律師
福建福州
年遇春律師
廣東深圳
蒙彥軍律師
陜西西安
熱點專題更多
免費法律咨詢 | 廣告服務 | 律師加盟 | 聯(lián)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網(wǎng)站地圖
載入時間:0.0221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110.com